高药价倒逼:医药流通整顿迫在眉睫发表时间:2019-08-28 00:00 央视连续曝光潜规则致药价虚高,让业界人士嗅到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高层决心推动利益格局调整以降低财政支出的负担的指导思想已经非常明确。目前医改尚未触及根本的利益链条,央视的报道把这些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问题放到了台面上,背后的风向标意义值得关注。”11月22日,上海医药(601607)副总裁葛剑秋对记者表示。而另一位医药界的人士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改变高药价的现状,在于现行体制的改变。而整顿中间环节,清理流通秩序将首当其冲,这也会对医药流通领域带来重大改变。 中间环节嗜利 据销售代理公司负责人称,他们以每支4元价格,将克林霉素磷酸酯卖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11元卖给医院,中间差价7元。这个中间差价就是“返费”。 “不得不承认20扣(即如果药品价格10元,就以20%的价格,即2元卖给总包,总包以10元的价格到市场上再卖给一级分销商的销售方式),甚更低的出厂价在业内普遍存在,即使自主推广的新药品种其销售费用中潜规则利益亦是大头。”葛剑秋表示,报道揭示的内容在业内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他告诉记者,大部分药厂自己的销售能力是到不了医院的,不得不委托中间的代理公司去卖药,而这些代理公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通中间环节,包括定价部门、招标部门以及医院和医生,终让代理药品开进。“把这些灰色的事情交给灰色的团体去做,是业内默认的。”而这些大量中间环节的存在,是逐步推高药品价格的重要原因。 “央视的报道只是反映了中标价的一个方面,也有很多药品中标价很低,这些药品由于没有预留给中间环节利润,终往往是做不下去。”一家药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药品中标价格如果过低,低于正规生产厂家的成本,要么低限投料,要么停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好用廉价的市场上不见踪影的原因之一,此前的鱼精蛋白断货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所有药厂包括医药公司都知道,这个药要中标,必须要高价中标,如果不高价中标等于没有中标,属于死标。”葛剑秋认为,现行的招标体制是药价被推高的重要原因。“政府招标,只是让更多的权力进入寻租市场,建议不要搞政府招标,招标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终这些中间费用还是由消费者承担。” 新医改政策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朱恒鹏研究员也指出,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的初衷也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结果却被某些利益团体钻了空子,利用政策,在中标价的制定、药品的批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遵循潜规则,相互勾结,形成了隐秘的利益链条,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流通环节清理 国联证券日前发布的医药行业研报认为,药价虚高的根源,固然是流通环节过长,但相关的监管采购部门同样是获利者。而以药养医的陈旧体制,更是直接“迫使”医院和医生从药品中渔利。近期央视对于新医改的关注度提升,可能意味着政策面可能有所变化。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国务院医改办曾会同商务部开会。商务部正是管理医药流通的主管部门。 “这或许是国家清理流通环节的前奏。”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1万多家医药商业企业,可能会被清理掉一批。而此前在广东和福建推广的两票制可能将会向更大范围推广。 目前的药品销售中,企业发货给代理商,代理商再发货给商业公司,商业公司负责将货发往医院,医院则付款给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再跟代理商结算,后才是代理商付款给企业。如果实行两票制,药厂一张出库单,医院一张入库单,除此以外,流通环节任何其他票据统统不认,这样一搞,中间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过去药品出厂后经过多个中间商层层加价的现象将被改变。随之带来的是一大批依附在灰色模式下的商业公司被淘汰掉。 与此相印证的是,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也在接受央视“高药价”访谈时表示,流通环节应该大幅度减少,流通费用应该大幅度降低,这种流通环节的潜规则应该得到有效的遏制。 葛剑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医院一年的药品购进总量是1万亿元计算,那么其中的60%即6000亿元可能被各种利益集团瓜分,后果是国家财政不得不支出1万亿甚更多(假设绝大部分报销)。如果打破利益链条,企业多留10%即1000亿元用于研发投入可大大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家可省掉5000亿用于改善条件和医生待遇。 “但这需要高层下很大的决心。”他表示,如果国家下决心调整,即使不增加总体医保投入,实际使用效率恐怕提升数倍。加上有步骤的私有化部分高端服务、适当提高财政投入比例、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合理运用税收杠杆,医改不会成为负担。 上一篇医药点评
|